|
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10年12月16日,开启建设大幕。新型产业园建成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形成八大产业集群,已落户企业381家,投资总额1481亿元;投产企业11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3家,线上商贸企业15家;在建企业107家。园区税收连续3年实现翻番,新型产业园成为红安经济总量最大,经济要素最活跃,投资最具潜力的区域。
地理位置
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居中国中部,临水陆空港,位武汉以北,素有武汉“后花园”之称,是武汉“1小时经济圈”的卫星城,处在“8+1武汉城市圈”的紧密圈,属“中部崛起”战略的中心地带,“长江经济带”的裙带区,“双强双兴”发展战略的重点区。
紧邻“一环”“两港”(距武汉外环红安出口18公里;距阳逻深水港、天河国际空港、武汉火车站均为30分钟车程);横贯“两高”武麻高速公路、麻竹高速公路)、“两铁”(沪汉蓉高速铁路,京广、京九连接线);靠近“三高”(京珠、沪西、大广三条高速公路)、“四道”(106、107、312、318四条国道)。
园区规划
发展理念:“产城融合、园城同建、工业主导、三产协调、集群发展、多业支撑”
近年来,红安县围绕“千亿园区”目标,坚持“产城融合、园城同建、适度扩规、重在质效”理念,红安持续推进南部工业新城建设,基本建成38平方公里,建成“六纵十一横”路网121公里;厂房面积达到520万平方米,是建国后前60年总和的10倍。千川门业、汉成电器、汇锦装饰材料、楚达、鑫运祥、捷强重工等21家企业启动二期或者新增生产线扩大产能;塑金复合材料、强大包装、金马塑业、斯曼、中雅、力神等13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挂牌上市等途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红安配套
五年来,产业园立足长远发展,着眼生态环保,顺应落户企业需要,规划控制面积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到18平方公里,再到36平方公里,最终拓展到126平方公里。五年来,政府性投入资金累计64.2亿元,形成“6纵11横”路网,35平方公里的水、电、路、通信全线畅通,配套设施同步跟进,企业服务中心、学校、医院、银行、变电站、自来水厂等17个社会配套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职业技术学院、3家四星级酒店等正在加快建设。
投资环境
红安经济开发区是全省产城融合改革示范试验区和全省十大改革试验区之一,园区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第一资源,按照“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原则,建立了精干、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管理,设置了一办、一部和四局、一中心等七个内设机构,采用综合协调、要素保障、征收补偿、政府工程、企业服务五个方面的规范管理办法,全面负责园区的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经济和社会管理及企业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 县直各相关部门延伸机构到园区服务,实现了园区企业服务一站式办结。
招商情况
截止一季度,政府集中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批,落户园区项目15个,协议投资额达到19.2亿元,其中红珊瑚药业、百锤科技作为通过IPO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引进的上市后备企业。另外广东金时通家具、珠海国佳新材、夸克新材料科技等一大批优质项目正顺利对接推进,这些项目的签约落户为园区后期的发展必将注入新的活力。
红安将加大扶持优质企业落户力度,按照协议约定和现行政策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让企业轻装上阵,推进项目早日落地建成达效。要按照“五度原则”(坚持投资强度、税收额度、链条长度、环保程度和科技高度)和“四节”模式(节地、节能、节材、节约配套成本),将国家政策、老区发展、企业竞争力三者有机统一结合,站高望远,加大投入力度,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建设大园区、大项目、大产业。
中铁一局集团城轨构件有限公司计划在红安新型产业园投资4.25亿元,征地200余亩,于2017年度完成二期生产建设项目,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市场需求。去年,集团一期项目实现产值7200万元。
园区成果
目前,园区已落户企业423家,协议投资额1745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201家(其中工业项目18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家,厂房面积增加到520万㎡,是建国后前60年总和的10倍。智能装备、机械电子、家具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5大支柱产业竞相发展,深蓝、品上、中雅等300多个中小企业遍地开花,工业总产值年增长30%以上,利税连续三年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8%以上,企业税收年均增速70%以上,成为红安经济新的增长极。
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普及,线上商机潜力巨大,新兴业态在园区蓬勃发展,阿里巴巴·红安产业带在全省率先成功上线。京东特色农产馆湖北首家地方特产馆O2O体验店成功布局红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已入驻团队53个。新型产业园成为红安经济总量最大,经济要素最活跃,投资最具潜力的区域。
招商机制创新
为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红安创新园区服务机制,实施“企业服务日”,开通服务园区企业“直通车”。通过让县直单位“服务前移”,为落户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企业从协议签订、开工建设到生产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园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保障。此外,该县出台一系列优惠条件和政策,实行服务性收费打包制,减轻企业运营成本。今年以来,共为企业减少成本1000余万元。
此外,红安县创新招商机制,变单纯招商为招“产业”,实行“以商招商”,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集群招商,以商引商,聚沙成塔,形成产业集群。累计引进了红安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园、中红宏基伟业服装产业园、中红服装产业园、红安中红机电产业园、红安高端装备制造园、红安华中高新科技园、红安食品饮料工业园等产业集群。
|
|